雏鹰试声—博士培养初探

发布者:孙威发布时间:2020-05-24浏览次数:1110

转载自 海言明语 微信公众号, 作者: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海明 教授。

      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具备产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博士培养分为课程学习和科研两个阶段。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已把博士学制改为四年,其中第一年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二至第四年以科研为主。2012年2月,我被批准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截止2020年3月,我已招收博士生8名,其中已顺利毕业2名,在读5名,1名将于9月入学。答辩委员会对这2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都是优秀并推荐申报校级及以上等级的优秀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根据本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基本具备的实验条件由师生协商确定,选题既考虑挑战性也关注可行性。我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是面向国际前沿开辟新方向,既要有清晰的研究主线,又要能够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如果博士生已经拥有硕士学位,那么直接进入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如果博士生是直博或硕博连读,那么在进入学位论文的科研之前,先安排参与企业合作项目训练1年,了解清楚科研项目的约束并学会使用EDA工具和仪器仪表,搞明白什么是科研如何开展科研。
       结合已完成学位论文的W同学和Y同学的具体情况,展开来谈一下。W同学读硕士就是我的学生,在硕士期间,针对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开展了双频圆极化天线研究,共发表了2篇短文,其中1篇发表在IEEE AWPL。他的特点是基础较为扎实,新点子多,爱好广泛,尤为难得的是软硬兼通。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宽带平面圆极化毫米波天线与阵列。他读博共花了4年时间,其中在日本东京工大访学1年,合作导师是日本天线与电波传播协会主席Hirokawa教授。他在天线与阵列的设计方法以及新型结构方面都取得了5项原创性成果,共发表5篇论文,其中4篇为IEEE TAP论文,1篇发表在IEEE AWPL。Y同学是硕博连读生,她花了6年时间完成博士学业,其中在新加坡国大访学1年,合作导师是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陈志宁教授。她的特点是数学功底好,想象力丰富,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能忍受我多次的严词批评。围绕5G毫米波应用,她在宽带毫米波天线与阵列方面取得5项原创性成果,已发表4篇论文,其中3篇为IEEE TAP论文,1篇发表在IEEE AWPL,另有1篇已完成初稿,拟投IEEE TAP。
       我认为博士生培养需要从多维度入手从而实现综合素质提升。中英文写作和演讲是博士生的常见薄弱环节,需要特别关注。我把博士培养过程概括为“读做写讲交持”共六个方面:
       读: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和背景技术资料,分析课题需求和难点,把与课题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献建表罗列,详细对比不同技术方案,得出拟开展课题的当前水平。课题通常可分为“新问题新方法”、“新问题老方法”、“老问题新方法”。根据课题实际情况对应归类,并提出课题的实施方案。
       做:根据课题要求,采用EDA工具或编程软件,先进行仿真实验,要求仿真结果达到课题设定的技术需求。通常,还需要将仿真验证的电路、天线或阵列进行加工并测试。测试结果和仿真结果需要详细对比,找出差异寻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写:整理问题需求、技术方案和实验结果,梳理出创新点,开展英文论文写作实践,英文论文一律采用LaTex排版。如果研究成果适合产出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那么在论文投稿前还需要撰写发明专利申报书或软件著作权申报书。另外,需要学习撰写制作用于报告研究工作的PPT文件。
       讲:每周更新工作周报,并在每周例会上口头报告研究进展。根据课题进展,需要在课题组内部会议上详细报告阶段性研究工作成果,并和其他方案进行详细对比。每个博士生都安排有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正式参会报告自己的研究工作,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如果会议论文被录用,一般首选口头报告形式。
       交:在读研期间,博士生需要参加实验室组织的学术活动,积极和报告人交流互动,学会和老师同学相互交流。不但要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情况和科研进展,也鼓励多交朋友谈天说地。
       持:根据课题的具体要求,探寻所提出技术方案的性能极限,持续不断完善技术方案,反复仿真多次实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案对比。博士生需要保障足够的工作时间,长久坚持方能获得长足进步。
       我的初步体会是博士培养既要站上高度,又要循序渐进,也要因材施教,更要持之以恒。师生共同协力就能顺利抵彼岸。